一般来说,儿童比较成人更易患耳疾。据发病情况调查显示:中耳炎患儿的发病率占门诊儿童的32.07%;鼻炎鼻窦炎患儿占41.57%;二者同时发生的占11.78%。婴幼儿时期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,咽鼓管仅为成年人的一半长,而且宽且直,呈水平位,管口常呈开放状。因此,病原体及分泌物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。
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,一下子就能看出来。有的宝宝还小,不会明确表示“耳朵疼”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,家长便不容易察觉。因此应当重视对儿童中耳炎的认识和科普。孩子不懂疾病也不会描述,那么,孩子中耳炎会有什么表现呢?
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、挠耳朵、揪耳朵,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。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、摇头,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。孩子突然变得烦躁,爱哭,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。
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。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,叫他几遍也不理睬,很可能是耳朵出问题了。
儿童中耳炎临床表现
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,主要表现为耳鸣、耳痛、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,其整个临床过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:
(1)咽鼓管阻塞期:小儿表现为精神不振、食欲减退,出现耳鸣、耳内不适等(小儿不会表达),但耳部的难受会影响宝宝玩耍和睡眠。医生在此期检查可发现有鼓膜内陷,中耳内有积液。
(2)化脓前期:表现为发高烧,体温可达39℃~40℃,小儿哭闹不安、听力下降和耳痛,同时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。这些表现类似感冒或肠炎,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。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、听骨红肿、外凸。
(3)化脓期:小儿高烧、拒食,严重者面色发灰、波动性耳鸣、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。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,中耳内积脓。
(4)消散期:一般在患病4-5天后,小儿的体温下降,耳痛消失,可以入睡,但鼓膜破溃,脓液从耳道流出,耳鸣和听力下降仍存在。
对于急性中耳炎,应该防患于未然。
例如:注意哺养的姿态等细节。对人工哺养的婴儿,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,要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。若用奶瓶喂奶,不能让婴儿平躺仰卧,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放在膝上,然后将其头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,再用右手拿着奶瓶喂奶。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、太猛,当婴儿哭闹时应暂时停喂奶,以免咳呛将牛奶喷入咽鼓管。
损伤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,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。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,可以向附近器官扩展,如引起乳突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