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人耳朵上长有一个小孔,这个孔还不时地会挤出白色的东西,甚至会引起局部皮肤红肿、孔内会流出一些发臭的脓液。那问题就来了,这个孔到底是什么疾病呢?它的存在有什么危害呢?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先天性耳前瘘管的知识。
病因
先天性耳前瘘管俗称苍耳、仓眼、耳仓等,其形成与耳廓胚胎发育异常有关,具体为胚胎期形成耳廓的第一、第二腮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,是常见的耳科先天性疾病之一。据国内统计,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率为1.2%~2.5%,单侧多于双侧(4:1),且女性发病多于男性(17:1),存在家族遗传现象,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。
临床表现
先天性耳前瘘管外口常见位置在耳轮脚前上方,是一种可有分枝而弯曲的盲管,深浅、长短不一,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,具有毛囊、汗腺、皮脂腺等,故管内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。
根据临床表现,可分为单纯型、分泌型和感染型。
①单纯型: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13.15%,平时无自觉症状。
②分泌型: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3.87%,是瘘管内皮屑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积导致瘘口经常有白色分泌物,可以引起局部皮肤瘙痒,局部隆起。
③感染型: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82.58%,表现为局部红、肿、痛,瘘口溢脓液;严重者出现周围软组织肿胀,形成脓肿破溃或者肉芽,反复感染经久不愈、可形成瘢痕。本病在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耳前脓肿、耳后脓肿、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、耳廓畸形等并发症。
治疗
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。
局部瘙痒、有分泌物溢出者,宜行手术切除。
有感染者行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性抗感染治疗,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。
反复感染者,待炎症控制后行瘘管摘除术。
本病经积极、规范治疗,一般预后良好。若不经正规治疗,容易反复感染,在外耳道形成瘢痕,影响美观,感染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耳前脓肿、耳后脓肿、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。本病可通过手术治疗切除异常结构,大部分可实现治愈,若手术治疗不彻底,又可能再次复发。
预防
重庆耳鼻喉专科医院: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卫生,保持瘘管周围皮肤清洁,勿用手自行挤压瘘管,避免化脓感染。发生感染时饮食上宜清淡,忌海鲜鱼虾。加强锻炼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